谈谈网络

互联网1989年诞生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从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算起,也已经有七八年的网龄了。想借这篇文章梳理一下自己使用互联网的一个大致轨迹,并谈一谈自己如今的看法。



第一次接触手机是在小学,那时候大行其道的仍是塞班(Symbain),不过当时吸引自己的是手机自带的游戏,名字是什么都已记不太清楚了。真正接触到互联网是大概是自己初二初三左右,那时候安卓(Android)似乎开始普及了。最开始对网络的使用主要是QQ聊天、使用音乐App听歌,仍然记得自己第一个使用的音乐App是酷狗音乐。还有便是看网络小说了,初三似乎是自己最疯的时候,每晚躲在被窝里看小说到凌晨,什么小说都看,当然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仙侠玄幻悬疑之类的小说。自己的近视便是在那时候得的,那会儿,坐第一排都看不清黑板,成绩自然也不会好了。之后是高中三年,学校管理是比较严格的,每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那时候虽然偶尔也有看网络小说,但是生活的主线还是学习。所以上网的经历并不多。
2016年,高考结束,假期住到了在省城里工作的表哥出租屋里。那时候的表哥也是刚毕业,工作并不顺利。在表哥去工作的时候,在那个狭小出租屋里,我能做的唯一件事就是坐在电脑前毫无目的地上网。如今三年多过去了,也记不得自己刚开始的时候除了看电影与网络小说还有什么其他的活动了。
之后进入了本省的一所普通大学读书,而这所大学规定也是比较奇特,大一学生不可以带电脑到学校里去。虽然学校图书馆也有提供图书馆的机房让我们使用。但是不得不讲自己的网上冲浪主要是通过自己那狭小的四寸手机屏幕进行的。那个时候的自己比较喜欢逛的网站是知乎,看了不少有关大学的“干货”以及吐槽。可以想象,那个刚进入大学的自己的心中是多么渴望获得成功,渴望与别人不一样。那个时候知乎在自己的同学中还不是特别普及,那种给朋友推荐知乎的优越感在脑海中还挺清晰。除了知乎呢,和大部分人一样,搜索信息时“百度一下”,网上的各种资源以及自己的照片存在百度网盘,论坛就是百度贴吧。之后促使自己想改变是某次有位同学问自己有没有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电子版资源,而我非常确信自己是有保存在百度网盘里面的,但是不见了,百度网盘没有经过用户的允许删除了用户的资源。之后就一直有打算找一个百度网盘的替代品来存自己的照片,在网上看了一圈之后有不少人推荐Google Photo的,当时比较吸引自己的只有一个功能:无限储存。(虽然自己的照片不多,但是一听到无限空间就觉得蛮有吸引力的)。所以便逐步开始探索科学上网的方法了,一开始是下载免费的VPN软件上网,但是心里又总觉得不安全。不过恰巧的是当时班上一位同学也对 这方面挺感兴趣的,也喜欢折腾,就和他一起租了一个Bandwagon Host的VPS,当时的网络封锁似乎并没有现在这么严,用这个VPS搭建的Shadowsocks一直挺稳定的。
在可以稳定访问Google之后,除了Google家的各种服务外,就是Wikipedia和Telegram了。当时在Telegram上加入了各种群聊,没事的时候看看消息,做个潜水党。中间的转折点是有次在群里看到有人分享编程随想博客的文章,之后便了解到了编程随想这个博客,当时都博客文章的时候真的有种很刺激新鲜的感觉。记得那时正是学期末,各科期末考试,但当时自己忍不住偷看“禁书”的诱惑,花了不少时间看编程随想博客的文章,最终考试结果自然不会理想了。也是这个博客引发了自己政治方面的兴趣,之后也有了解到中国数字时代。这些网站对自己的影响是真的非常大的。除了浏览网页,自己也接触到了Podcast这种媒介形式,一开始的时候是随便听听的,各种主题的Podcast节目都有听,而后接触到了翻转电台(也是听一节目里主持人推荐的)。而这个Podcast切切实实地影响了自己的价值观。
在此期间,自己对于网络一直都是秉持一种乐观态度的。我一直觉得如果不是自己会上网,并机缘巧合之下知道了如何科学上网,我是不会知道那些被国家权力所掩盖的真相与事实的,而且只要是人,只要知道了这些事实,那么我们便可以得出同样的事实。我想,如果我们大家都可以自由的使用互联网,那么社会共识是可以达成的,我们的社会也是可以更好的。
直到今年六月,香港的运动成了自己网络中关注的焦点。在这持续了六月多的运动之中,我感受到了巨大的撕裂,存在于互联网之中,甚至渗透进自己生活的巨大撕裂。在网络中,立场不同的双方互相攻击与谩骂,互相指责对方逻辑有问题。对于香港的运动,支持的一方讲这是人民理性表达诉求而被忽视所采取的合理方式,而反对的一方则说表达诉求,追求民主固然没错,但是不应该诉诸暴力,影响他人生活。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都可以讲通,却不能互相理解。这是社会层面道理的撕裂。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身边的朋友、同学或多或少都表达了对香港运动的反对看法,有时候总免不了交流,可我却不敢表明自己的心里的真实想法。这是个人层面知与行的撕裂。这场运动也成了一个情绪的引爆点,weibo、Twitter、Youtube 的评论区,全都是相互侮辱与贬低,weibo上对于香港年青人与公开支持的攻击与暴力;以及Twitter用户对于大陆网民的贬损似乎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双方都不把对方当正常人看待。同样,香港人之间也有黄与蓝的区别。
网络究竟是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还是加剧了偏见与撕裂?
我现在更倾向于后者了。
另外一方面,我所感受到的不好的倾向:网络似乎容易使严肃的内容简单化,轻松化,娱乐化。就比如香港运动,所有批评者都简单的认为示威者就是坏,他们可以表达诉求,可以追求民主,但是搞破坏就是坏。而许多支持者,未参与的支持者似乎也可以和平地理性地与这些人交流。难道他们就不感到愤怒吗?另一个更明显的例子便是在大陆互联网闹得沸沸扬扬的“华为251”事件。很多人在表达愤怒,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调侃,以一种娱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而我认为就这件事是必须严肃的对待的,必须以一种严肃的态度追究公司的责任。还是在严苛的网络审查以及娱乐的包围下,我们以经失去了严肃的能力了呢?
这网络害人不浅。但是我们大概已经不可能过一种远离互联网的生活了,我想唯一可能的只有重新审视一下网络在自己生活的地位以及作用。追求一种尽量少依赖互联网的真实的生活。

Comments